当前位置:
苏金远:中美“星链”之争凸显航天合作重要性
时间:2022-01-13   来源:   责任编辑:

苏金远:中美“星链”之争凸显航天合作重要性

编者按

2021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Starlink)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12月3日,我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通过普通照会请联合国秘书长将此情况周知《外空条约》各缔约国,并提请各缔约国注意其在条约下承担的国际义务。“星链”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事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苏金远教授先后在《解放军报》《南华早报》《国际太空》发表评论,讨论相关国际法问题。本所微信公众号特此推送转发主要观点,供分享交流。


根据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于2021年12月3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的照会,中国空间站于2021年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以避免与两颗“星链”卫星相撞。“星链”星座由马斯克所有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运行。

中国照会详细描述了“星链-1095”和“星链-2305”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的过程,并请联合国秘书长将此情况周知《外空条约》各缔约国,提请各缔约国注意在《外空条约》第六条下的义务。该条约缔结于冷战时期,至今仍为国际空间法的基石。其中第六条规定所有缔约国须为其非政府实体的外空活动承担国际责任,且有义务确保它们实施的活动符合条约规定。中美均为《外空条约》缔约国。

在2021年12月28日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要求美国“尊重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外空国际秩序,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维护在轨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空间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当天记者会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拒绝就中国的表态做出正面回应,只声称“鼓励所有开展空间活动的国家都负责任行事,避免可能对宇航员以及其他在轨或可能被送入地球轨道的人造成威胁的行为”。

12月29日,马斯克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地球轨道可供“数百亿颗”卫星运行,他还否定挤占竞争对手的空间。此前,欧空局新任局长阿施巴赫警告大量“星链”卫星的部署会导致其它运营商被挤出近地轨道。SpaceX已经发射超过1900颗“星链”卫星,其中约1800颗在轨运行并提供网络服务。而这只是SpaceX为全球提供天基互联网这一宏大构想的一小部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经批准SpaceX在近地轨道分层部署12000颗卫星,该公司还提交了再部署30000颗卫星的申请。

自2019年5月“星链”卫星开始部署以来,航天器接近事件大幅增加。据南安普顿大学宇航研究小组负责人路易斯的研究,涉及“星链”卫星的接近事件高达每周1600次,约占所有此类事件半数。随着SpaceX和其它运营商开始部署成千上万颗卫星,情况只能越来越不乐观。而诸如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的大型航天器将面临最大的碰撞风险。

“星链”卫星具有变轨能力,在达到寿命终点后会通过再入大气层移出轨道。SpaceX公司还称,这些卫星具有自主避碰功能,以避免与其它航天器发生碰撞。但该系统的可靠性尚不得而知。即便这一功能可发挥作用,当另一航天器同时采取避碰措施且双方沟通协调不足时,碰撞仍可能发生。10月21日“星链-2305”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就是一个例子。正如中国在照会中表示,“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

各国已就保护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达成一系列指南,其中要求受控飞行所有各轨道阶段期间进行交会评估。尽管该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这一具体要求有利于航天器运行安全,通常会得到遵守。但就信息分享而言,指南的规定并不那么明确,可见各国未就此达成清晰共识。当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交会评估信息分享机制。美国联合太空作战中心有时会为卫星运营主体提供航天器交会预警。但从中国照会内容来看,这在“星链-2305”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时并未发生。随着此类接近事件大幅增加,加强卫星运营主体间的沟通,设立国际交会评估通知机制,势在必行。

有关航天器接近事件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是“交会与抵近操作”。此类操作中,一个航天器故意抵近另一航天器以开展特定活动,这可能是碎片移除、卫星加油等合作性活动,也可能是侦察、干扰等敌对性活动。“星链-1095”卫星于2021年7月1日接近中国空间站时行迹诡异,不像常规再入。该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降轨机动至平均高度382千米的轨道上,后持续运行于这一与中国空间站相近的高度,甚至在7月1日抬升轨道接近中国空间站。在此过程中,“星链”的自主避碰系统似乎并未发挥作用。既然该卫星已经运行于高度低于中国空间站的轨道,更安全的避碰方式理应降轨,而非抬高轨道。

敌对性“交会与抵近操作”的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国家间和学界都未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活动具有高度危险性,可能导致误判和事态升级。因此,加强危机管控同样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