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在哪里?
2012年12月8日,深圳莲花山上郁郁葱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8年多来,这棵榕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开宏大历史崭新一页、续写恢宏时代壮丽诗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奋勇开拓中前进的,必定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新就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指明了解决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新就新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谱写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新就新在党和国家事业确立新目标。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与时俱进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我们党发出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这一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一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言习语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
新时代新就新在中国和世界关系开创新局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与世界深度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徐徐展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在同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中国坚定发出反对保护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国际正义的最强音,是世界变局中的稳定器、正能量。
新时代新就新在中国共产党展现新面貌。百年征途展新篇,百年大党焕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实现重大创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正风肃纪,以雷霆万钧之力反腐惩恶,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呈现出崭新局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绘就更加灿烂的时代画卷。
8.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
20世纪的世界,风云激荡。两次世界大战重构世界格局,西方资本主义历经危机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走过高潮和低谷,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21世纪的今天,世界又迎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指导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言习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起来说,就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大变局孕育于其中,演进于其中。15世纪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西方大航海时代到来,人类历史迈出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步。17世纪,欧洲主要势力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搭建起一个有限的国际格局,但其他地域还没有纳入国际体系。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迈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呼唤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既有格局。从19世纪初的维也纳体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其背后反映了世界大变局的演进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世界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愈加清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也深刻影响世界大变局的演进过程,引领世界不断朝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世界大变局的调整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新表现。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不仅有力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且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全球治理越来越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中国从100多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力排名前15位,在科技革命中的角色由跟跑者、参与者向并跑者、变革者转变。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承担更大责任、发出更多声音,成为多边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文明多样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可以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东升西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美国大规模骚乱等“西方之乱”不断上演,其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催生政治极化、民粹主义、种族冲突等问题。特别要看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变量、催化剂。这次百年一遇的大疫情,不仅让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它凸显出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国际体系的严重弊端,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加快了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使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显著,推动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说,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向。这个大变局,是从事实上“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转变。单边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大变局,是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变。在世人眼中特别是在西方人眼中,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而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可能。这个大变局,是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向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勃勃生机的转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人迫不及待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心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辩证关系,立足大局、统筹全局、引领变局、开创新局,努力实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取胜。要清楚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绝不甘心和坐视主导地位的丧失,必然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打压中国。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决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决不吞下任何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越是乱云飞渡、惊涛拍岸,越要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把握战略主动,发挥制度优势,更好引领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9.为什么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次伟大的长征,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长期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否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这些就是我们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把握这一基本国情,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历史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近年来,面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有人炒作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实际上,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3万美元以上,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万多美元,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突破1万美元,低于世界平均值,在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中排名在70位左右。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80%左右。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的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果说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攀登一座高峰的话,那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我们只是爬到了半山腰,距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很艰巨的路程。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要充分认识初级阶段发展的全面性复杂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起重要作用,但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初级阶段的唯一条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与这种全面性要求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各个领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有些方面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从收入分配来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特别是强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全面、更高水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没有变”,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在经济总量提高后要牢记初级阶段,在谋划长远发展时更不能脱离初级阶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紧扣这一变化,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钥匙”。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提升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水平,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毫不动摇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知识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
1956年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9世纪40年代,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两件大事。在东方,殖民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复兴的艰辛求索之路。在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这两件大事所开启的发展脉络,历史性地交汇在20世纪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中国喷薄而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在世界东方。
习言习语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500多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曲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个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1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伟大觉醒。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好比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近些年,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方向的重大问题呢?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掷地有声、一语中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回应了国内外一些舆论对中国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的质疑,廓清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迷雾,彰显了我们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政治自信。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过科学预测和设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等。这些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领导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体和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赓续了科学社会主义基因血脉。如果丢掉了这些,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恰恰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时,社会主义中国没有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倒下,而是经受住了重重考验,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怎么样,人民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有说服力。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有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所谓中国搞的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论调,都是错误的。有的是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是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域外声音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社会经济成就,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正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德索萨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道路,成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
——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兹利
1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
70多年来,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驶过了一程又一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如同经历不同的航程,但实现民族复兴的航向一如既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从未中断,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始终不变。然而,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上,有的人将这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这是完全错误的。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区别,但区别不等于彼此割裂,更不等于根本对立。无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二者紧密联系、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是零起点,更不是抛开历史另起炉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的“一穷二白”烂摊子,新中国胼手胝足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苏联模式的“鞋子”不合脚的情况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毅然开始独立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在未知中开拓,在曲折中前进,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重要经验。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重要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很难顺利推进,也不可能取得后来那样巨大的发展成就。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才得到真正贯彻,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把社会主义大旗举住了举稳了,更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从粮票、布票到股票、债券,从吃大锅饭到种责任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孕育成就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如果没有我们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并在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坚持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和珍惜,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必然要求。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用后来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是不可取的。评价一段历史,必须基于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机械理解、抽象对待,更不能求全责备、以偏概全。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导致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混乱。最终,苏共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段时期内,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些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一定要认清其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认清其险恶的政治用心,坚决抵制和反对。
列宁曾把为社会主义而斗争形象地比作攀登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今天,我们已经在这座高山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回看走过的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探索,将二者贯通起来,才能回答好“我们从哪儿来”的问题。远眺前行的路,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走老路和邪路,回答好“我们往哪儿去”的问题,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13.为什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金秋十月,北京展览馆人潮涌动,“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置身其中,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地球村里最靓的仔”……一个个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展示了“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中国自信与豪情。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宣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个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新的伟大奇迹,必须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跨越到全面小康,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1978年,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相差无几,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印度的4/5;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在科技、交通、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领域已大幅领先印度。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坚定道路自信,保持头脑清醒,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沿着这条通往复兴梦想的人间正道奋勇前进。
坚定理论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无可比拟的真理力量。这一理论体系是管用的,它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之问,推动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正确理论。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理论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创造出如此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我们理直气壮地坚定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必须始终坚定对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信,以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
坚定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我国的政治制度,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志,又能保证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避免了一些西方国家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问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资源,避免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深等弊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发展起来了,壮大起来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进一步彰显。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定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留下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的文化精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网友微言
人没有自信就没有理想、没有方向。“四个自信”就是今天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里话。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有志气、有理想的伟大民族,而“四个自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为深沉的历史追求。
14.如何理解“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检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个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的世纪工程,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镶嵌在绽放盛世荣光的中华大地,见证了“中国之治”创造的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奇迹何以不断上演,“中国之治”何以如此成功?深入理解“中国之治”,其背后的制度密码是必须破解的关键。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长期探索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就内蕴于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之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密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正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胜利前进。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把尺子,量出了人民在一个制度中到底占据怎样的位置。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婴儿,我们坚持一个都不放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交出了人民满意的答卷。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是我们党克难制胜的力量源泉,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实践和显著优势贯穿始终。正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才能在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区域协调发展、抢险救灾、对外援助等方面攻克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重大关口,创造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样连续多年的接续奋斗,还是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这样短短十多天的突击战斗,无论是建设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嫦娥”探月这样的世纪工程,还是打造“北斗”、“天宫”、“天眼”这样的国之重器,无不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
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动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兴办经济特区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根本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我们要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巩固和完善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开辟“中国之治”的更高境界。
域外声音
中国将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全球性大国,在风格特点、发展模式、规范准则、发展重点以及价值体系等方面有别于西方模式。
——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
中国在短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巨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
——哈萨克斯坦议会下院议长尼格马图林
15.为什么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
百年中国,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慷慨行进,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接续推进、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和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深入推进,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质上都是以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为根本目的的革命性实践,都是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不同阶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问题也不断产生。只有坚持推进社会革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涵盖的领域极其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触及的利益格局调整极其深刻,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极其尖锐,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极其艰巨,体制性弊端、机制性梗阻犹如“拦路虎”、“绊脚石”阻碍改革发展进程。进行伟大斗争的形势极其复杂,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解决好这些问题,应对好这些挑战,零敲碎打、修修补补不行,必须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
我们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还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比如,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实现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等等。这一系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丰富了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本质。
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薪火代代传。曾几何时,苏共何其强大,苏联何其强大,现在早已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忘记革命、不讲斗争,共产党就会变质,社会主义就会变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必须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壮志豪情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
16.为什么要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高擎真理火炬,薪火相传、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在实践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在理论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今天,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习言习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在于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关注和解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丰富发展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一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代。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为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严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引领,要求我们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置身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有责任、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思想的长河奔流不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代代有人。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22日 05 版、 07月23日 05 版、07月26日 05 版、07月27日 05 版、07月28日 05 版)